(JP¥3,780)
細長的半透明、清澈的琉璃色(藍色)14面體珠子。將纏繞在芯軸上的熔融玻璃,以拉製法拉伸製作成管狀珠子,再將其壓在馬貝台上,成形為長方體,從兩面穿孔,切去四個角,形成三角形,側面則繪製出漂亮的菱形。12個側面加上2個穿孔面,形成14面體,銳利的切面是其特色,是高品質的切面羅馬珠。 入手時,被說明是阿富汗出土,製作於西元前2世紀至西元2世紀左右。本品的胎體中可見大量氣泡,顯示玻璃製造和珠子製作時的熔融溫度並不太高。氣泡的小孔中可見青銀色的小銀化彩,面的稜線部分也閃耀著銀色光芒。由於採用拉製法成形,胎體側面可見許多與孔平行的細微紋路,數條閃耀著銀色光芒的細紋如同小溪般閃爍。此外,穿孔面附近的黃色物質,推測是銀化與油分等混合所致(第8-9張、第13張以後的光)。 穿孔很大,孔周圍的厚度約2毫米,側面施以高雅的切割,但由於長年使用,面的稜線也出現了缺口,同樣閃耀著銀色光芒。 羅馬時期,半透明玻璃,深綠色或藍綠色玻璃,在氧化狀態下使用氧化第二銅CuO著色,氧化亞銅(Cu₂O)或硫化銅(CuS)則呈現藍色。玻璃的自然水色,加入2%–13%的銅會加深,銅會使半透明的藍色變成暗而深的綠色,羅馬時期,以及西元前14世紀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也採用了這種方法。 Bead Timeline中,記載著西元2世紀左右出現綠色或藍色的管狀珠子和細長的雙圓錐形羅馬玻璃珠,西元1-3世紀則記載著將紅玉髓或青金石等天然石材,切割成俐落切面的立方體珠子,推測是來自南印度流入的珠子,從相關珠子的存在來看,可能存在玻璃製切面珠子的製作。 細長的半透明(半清澈)藍色切面珠子,主要出土於約旦首都安曼附近的遺址,與西元4-6世紀左右的飾品一同出土,類似的例子在西元5-6世紀的多瑙河流域、羅馬尼亞和烏克蘭等地廣泛出土。 本品尺寸較大,若作為吊墜頂端使用,可以欣賞到2000年前琉璃色玻璃的風韻。 尺寸:高約14毫米,寬7.5毫米,孔徑約3.5毫米
20 小時前
文字均為自動翻譯。
報告翻譯問題預防詐欺
客戶服務
退款支援服務
商品狀態
無明顯刮傷/使用痕跡
出貨地
日本
類別
發生錯誤,請稍後再試。
此商品因運送限制無法合併寄送,請分開下單購買。
發生錯誤,請稍後再試。
此商品因運送限制無法合併寄送,請分開下單購買。